理财产品收益或将下降——今后买理财更要防范风险
文章来源:http://b2b.88360.com 上传时间:2013-04-02浏览次数: 文章摘要:银监会近日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目前银行普遍采用的理财“资金池”模式进行精准打击,通知》强调“坚持资金来源运用一一对应原则”,即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应做到一一对应。
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银行理财业务这次迎来了监管层的重拳整顿。银监会近日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目前银行普遍采用的理财“资金池”模式进行精准打击,《通知》强调“坚持资金来源运用一一对应原则”,即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应做到一一对应,同时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银行业内人士分析说,一旦银行理财产品放弃“资金池”运作模式,转而回到传统的一对一产品模式,势必颠覆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格局,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率或将下降,超短期滚动型理财产品可能面临退市。
目标直指“资金池”理财模式。
《通知》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单独管理指对每个理财产品进行独立的投资管理;单独建账指为每个理财产品建立投资明细账,确保投资资产逐项清晰明确;单独核算指对每个理财产品单独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确保每个理财产品都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
此举目标直指广受诟病的“资金池”理财模式。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多可归为票据类、债券类、信托类等类型,照理说,票据类产品资金就要投向票据市场,债券类产品资金就要投向债券市场,但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无论你是哪类产品,最终都被银行扔进一个大池子资金池,而大多数资金真正投向收益率更高的企业贷款,一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达到5%投资者已经非常满意了,而银行放贷给企业的利率平均在10%—15%,银行不用动任何脑子坐享息差。这就是所谓的“资金池”理财模式。传统的理财产品就是产品募集资金与相应的资产一一对应,而资金池业务则是多个理财产品对应多笔资产。由于是通过销售理财产品归集起来的资金,最终流向不明,极大掩盖了资产的质量风险,加大了风险管控的难度。“资金池”理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透明,而理财产品单独核算建账管理后,银行理财的信息披露要求随之大幅提高。以往,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在到期后才告知客户是否达到了预期收益率。按照新政,商业银行应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充分披露投资的情况,包括融资客户和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等。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所投资的资产发生变更或风险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在5日内向投资人披露。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基金化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
理财产品发行量趋减。之前,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只需向监管部分报备即可,没有总量限制,因此近几年来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增长迅猛。截至201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7.1万亿元。《通知》给予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等等)余额指标限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据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罗景分析,截至2012年末,按照债权、权益类投资占银行理财余额40%计算,“非标债权”约为2.8万亿。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大部分银行的“非标债权”余额超标。这意味着,这些银行将在银监会给予的10个月宽限期内要么暂停发行,要么压缩此类理财业务。同样会缩减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是,《通知》要求银行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的必须由商业银行总行审核批准。这会将众多实力不济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公司踢出局。
收益率或将下降。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分析指出,一旦银行理财产品放弃 “资金池”运作模式,转而回到传统的一对一产品模式,势必会导致各类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分化。以债权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将较低,以融资类项目为投资对象的产品风险和收益将较高。由于融资类项目的投资期限通常在1年以上,因此可以预见这类产品将会拉长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目前,相对稳健的票据和债券类理财产品占据主流,预计未来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将会下降。理财专家表示,新政将给银行理财市场带来持久影响,高预期收益率产品较为集中的“非标债权”资产受严格监管,导致此类产品更趋紧俏。不排除银行将大幅度提高此类产品的起购门槛,以提高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未来,银行发行的较高风险理财产品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率甚至亏损将成为正常现象。
今后,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详细了解产品信息,将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仔细咨询理财经理,弄清楚自己的产品是否保本,风险有多大,最坏的情况是亏损多少,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风险承受力。